中国最早的有关葡萄酒的记录见于《史记》,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于是,带回了葡萄品种、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开始从西域传到内地。传播的路线是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宁夏、陕西等西北地区,其后才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葡萄传到了新疆,当然也会在宁夏生根发芽。唐代虽没有史料记载,但韦蟾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也可以使我们浮想到葡萄在贺兰山下可能的繁荣。
宋代宁夏一直被西夏国统治,葡萄的种植及葡萄酒的酿造没有详细的记载,但通过元代诗人马祖常在其《灵州》一诗中,写下的“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著名诗句,真实的再现了灵州葡萄、葡萄酒的繁荣。古时的灵州是现在宁夏银川和灵武地区。宁夏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战国的义渠、后汉的西羌、匈奴、宋朝的党项,苜蓿从汉朝一直作为游牧民族的主要种植作物,而酿酒葡萄与苜蓿相提并论,想必元朝葡萄种植及酿造在宁夏河套平原一定很兴盛,很可能是那时中国葡萄酒的主产区。明清时代,宁夏同全国的葡萄酒业一样逐渐衰落消失,分析的主要原因蒸馏技术的发明,烈性酒被百姓所接受,但这个理由似乎并不完全占的住脚,同样非蒸馏酒的米酒,在那时得到了高速发展。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宁夏地区随着主张禁酒的伊斯兰教影响力扩大,酒类的生产在宁夏迅速萎缩,直至消失。
宁夏的葡萄酒就像被掩埋消失的“庞贝古城”。20世纪80年代,现已仙逝的中国葡萄酒泰斗贺普超先生考察了宁夏的葡萄种植的风土条件,首次提出“贺兰山东麓是葡萄酒的未来之乡”。随后,李华教授在做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也提出了“贺兰山东麓适宜生产优质高品质葡萄酒”的论断。
1983年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大规模引进酿酒葡萄品种,试种很成功,除了一些极晚熟品种外,其他葡萄品种获得了很好的品质。1985年农垦玉泉营葡萄酒厂开工建设并在来年投入生产,开启了宁夏现代葡萄酒的生产的历史。宁夏葡萄产业的开端并不像一些新世界国家那样曲折,很快清除了覆盖“庞贝古城”的火山灰,揭开了贺兰山东麓优秀风土的面纱,也进一步证实了这里作为古中国的葡萄酒主产区的可能性。
随后的几年产区得到了业界专家的普遍认可“毫无疑义它是我国最佳的葡萄产区之一,因而也是我国生产高端葡萄酒的最有竞争力的潜在地区”,2003年贺兰山东麓通过“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即便如此产区开始也没有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宁夏的葡萄酒产业也在一波三折中缓慢发展。2003年后中国一些葡萄酒知名企业“王朝”、“张裕”、“长城”和国际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商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轩尼诗相继落户宁夏,进一步推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2008年,贺兰山东麓凭借其优秀的葡萄品质让世界的瞩目。泰国德盛集团在这片土地上启动建设了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国际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商保乐力加也落户宁夏,两年后,轩尼诗组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世界级专家,到宁夏贺兰山东麓进行反复调查评估,最终情定贺兰山东麓。
2011年4月,贺兰晴雪酒庄的“加贝兰2009”获得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金奖,开启了宁夏葡萄酒走向世界大门。
同年,为了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资源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出台《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旨在将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形成整体空间布局结构,最终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世界驰名的高端葡萄酒明星产区。
2012年,成立了宁夏葡萄产业局、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宁夏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吸收为中国第一个省级观察员。同年9月,首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节开幕,世界最权威的三大品酒师之一、国际葡萄酒大师杰西丝﹒罗宾逊在品鉴了贺兰山东麓产区的8款白葡萄酒和32款红葡萄酒后,给出了“贺兰山东麓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这一令人鼓舞的评价,同年12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条例》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葡萄酒产区地方性法规。
2013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葡萄酒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贺兰山东麓进入产区规范发展新时代。
近些年,宁夏的本土品牌在国际、国内的葡萄酒质量大赛中取得了众多的骄人战绩,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奖牌,成我中国葡萄酒的佼佼者,并受到世界的瞩目。在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葡萄酒产区中,宁夏如同一匹黑马,在国际葡萄酒舞台上骁勇疾驰,遥遥领先且冲劲十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紫色传奇”。